9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南强群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举办,以“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学科发展”为主题,广泛汇聚国内社会学领域核心研究力量与资深学者,聚集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杂志社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学科发展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作为国内社会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年度学术平台,此次论坛紧扣智能技术加速渗透、社会形态深刻变革的时代脉搏,主动聚焦社会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坛议题涵盖文化社会学、人工智能与社会变迁、数智治理、跨国劳工研究等多个前沿领域,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一、开幕式
【致欢迎辞】
论坛开幕式由社会与人类学院党委书记洪海松主持,学院胡荣教授与邓燕华院长为本次会议致辞。胡荣教授分享了论坛名称里的三个关键词“南强”“群学”与“青年学者论坛”的深刻内涵,介绍了厦门大学创校至今“南方之强”的精神传承,并回顾了厦门大学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社会学重建过程中的建设与发展。他希望借此机会搭建一个国内青年学者交流的平台,加强社会学界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让群学研究真正回归“关注人、服务群”的本质。最后,胡荣教授向学界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年轻的学者们既能在观点交锋中收获智识的启迪,也能在同行畅谈中缔结真挚的学术情谊。“愿我们以群学为桥,以青年为帆,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走向更繁荣的未来!”。

洪海松书记

胡荣教授
邓燕华院长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关心与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同仁致以衷心感谢。在随后的介绍中,她重点阐述了论坛的三大特色:一是以青年为本、二是建立“以老带新”机制、三是拥有坚实的保障体系。最后,邓燕华院长希望论坛成为青年学者的闪光舞台和温暖学术家园,通过论坛不断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建设。

邓燕华教授
【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分为主旨发言、2个主论坛和10个分论坛。主旨发言由黄晓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周怡教授作题为《社会学如何接纳“文化”》的汇报,阐明社会学对文化的接纳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觉建构”的历程,强调文化是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黏合剂;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虽有关联,但在研究对象、学科立场和方法上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更注重以文化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机遇与限制》的汇报,认为社会学应突破工业时代形成的理论局限,积极回应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社会的新形态;研究者需摒弃旧有观念,立足智能社会现实推动理论创新,避免用传统视角限制青年学者的前沿探索。

黄晓星教授

周怡教授

刘少杰教授
二、主论坛一
主论坛一由厦门大学陈福平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少杰、复旦大学教授周怡、《社会学研究》编辑何钧力评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那波作题为《经营政策:一个关于地方政府角色的市场转型理论》,提出“经营政策”作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角色演变的新框架,强调其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再到依赖上级“再分配机会”的转变;研究通过市场转型理论视角,揭示了不同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山大学教授梁玉成作题为《从局部事实到整体事实——基于大模型的测量社会学》,指出数字社会已进入“气态化”阶段,个体认知受“信息茧房”与“微目标”算法深刻影响;提出利用生成式大模型整合“局部事实”为“整体事实”,为社会学测量和理解宏观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路径。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徐嘉树作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众政治参与的教育阶层差异——基于 WVS 数据的跨国比较分析》,发现基于跨国数据验证了教育对政治参与存在普遍正向影响,但其效应受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等宏观情境调节;发现东亚社会存在独特的“相对东亚模式”,即在控制宏观变量后教育对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显著弱于其他地区。

三、分论坛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变迁
本次论坛围绕十个分论坛展开讨论。分论坛一是“城市发展与城市变迁”,由厦门大学教授黄晓星主持,评议人为中山大学教授黎相宜、《中国社会科学》编辑余朋翰。东南大学副教授陆兵哲、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曾晨妤、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毛越、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黄鑫淯、厦门大学硕士生郭子龙进行报告。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由厦门大学教授龚文娟主持,评议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那波、《社会》编辑冯莹莹。重庆大学副教授钟兴菊、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杨云渊、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苏振浩、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魏之宇、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朱倩瑶进行报告。

(三)海外民族志(上)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海外民族志(上)”,由厦门大学教授龚浩群主持,评议人为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范可、厦门大学副教授葛荣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教授王东昕。四川大学副研究员汤艺、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娄缃旖、东北大学讲师姚畅、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凡莹、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许肖静进行报告。

(四)数字社会与技术治理
分论坛四的主题为“数字社会与技术治理”,由厦门大学教授刘子曦主持,评议人为厦门大学教授陈福平、《东南学术》编辑马丹。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庄家炽、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邵剑耀、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孙百承、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傅钰涵、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武呈进行报告。

(五)区域协调与乡村社会发展
分论坛五的主题为“区域协调与乡村社会发展”,由厦门大学副教授李晋主持,评议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少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光飞、厦门大学副教授常青松。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叶贵仁、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吴越菲、中央党校讲师林兆琦、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孙茜、米兰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霜宁作报告。

(六)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
分论坛六的主题为“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由厦门大学教授魏爱棠主持,评议人为北京大学教授熊跃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黄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光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向羽、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颜雪琪、凯里学院副教授向颖作报告。

(七)城乡基层治理
分论坛七的主题为“城乡基层治理”,由厦门大学副教授卢玮主持,评议人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剑波、《社会学研究》编辑何钧力。山西大学讲师董瑞昶、厦门大学博士后焦明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讲师龚灿林、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樊锦豪作报告。

(八)海外民族志(下)
分论坛八的主题为“海外民族志(下)”,由厦门大学教授张亚辉主持,评议人为厦门大学教授韩宇、中山大学教授段颖、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教授邓玉函。重庆大学讲师梁文静、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朗、中国音乐学院讲师肖志丹、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郭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谭畅作报告。

(九)医疗、家庭与社会
分论坛九的主题为“医疗、家庭与社会”,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利兵主持,评议人为厦门大学副教授卜玉梅、《广东社会科学》编辑张祥梅。华东政法大学讲师沈锦浩、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彭平山、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应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国峰作报告。

(十)代际变迁与日常生活
分论坛十的主题为“代际变迁与日常生活”,由厦门大学副教授唐美玲主持,评议人为重庆大学副教授钟兴菊、《学海》编辑黄永亮。南京大学教授许琪、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丛金洲、华东理工大学讲师戚云亭作报告。

四、主论坛二
主论坛二由厦门大学教授刘子曦主持,厦门大学教授徐延辉、厦门大学教授刘子曦、《中国社会科学》编辑余朋翰评议。北京大学教授熊跃根作题为《中国社会政策的知识传统与实践经验:一种知识社会学的分析》的报告,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提出,中国社会政策的知识传统融合了儒道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制定是国家中心主义与多元群体互动下的产物;在数字时代,需平衡政策效能与稳定性,并重视“启蒙—解决问题—实践传导”三重知识类型的整合。上海大学教授黄晓春作题为《数智治理及其共同体构建》的报告,指出当前基层“数智治理”存在信息解读乏力、公众参与不足等困境,导致技术工具与治理实效脱节;主张通过构建数据生产、知识协同和公众互动三重共同体,重塑技术治理的伦理与实践路径。美国东北大学博士游姝楠作题为《高科技流水线上的追梦人:美国药企华裔技工之困》的报告,揭示美国药企华裔技工因种族化分工与移民签证制度被束缚于“高科技流水线”,面临职业天花板;提出“种族资本主义”概念,批判种族、身份与资本合谋如何系统性限制高技术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五、论坛总结
论坛闭幕式由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黄晓星主持,邓燕华院长作论坛总结发言。邓燕华教授充分肯定了会议成果,并介绍了学院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与人口学等多学科并举的发展格局,强调学院始终致力于为青年学者创造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黄晓星教授则表达了学院持续推动青年学术交流的决心,并发出明年第四届论坛的诚挚邀请。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海内外青年社会学学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高水平平台,也充分展现了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跨学科融合的学术生态与“青年友好型”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理念。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聚焦不同的议题、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展开学术的碰撞与交流,共同回应了智能时代社会转型的核心命题,为“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学科发展”这一主题提供了更多的有益思考。
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第三届南强群学青年学者论坛圆满结束。

撰稿:毛越、论坛记录组
摄影:论坛宣传组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