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学术会议动态

“顶尖社会学者齐聚山村,探讨乡村振兴新路径”第三届群学乡村振兴论坛在福建寿宁举办

2025年08月08日  点击:[]

2025年8月5日,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寿宁群学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群学乡村振兴论坛在福建省寿宁县犀溪镇库坑村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社会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数字技术应用、基层治理创新与乡村经济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学术智慧。

上午8时50分,论坛开幕式准时启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黄菡教授担任主持人。在书院创办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院胡荣教授致欢迎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员、中共寿宁县委组织部黄镇部长和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等嘉宾先后致辞,他们肯定了群学乡村振兴论坛在汇聚学术力量、服务乡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论坛的持续举办寄予殷切期望。

开幕式后,论坛进入学术研讨环节。第一单元聚焦“乡村振兴基础理论与城乡关系”,由黄菡教授担任主持人,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李培林研究员以《大变革时代村落研究的范式改进》开篇,探讨村落研究的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光金研究员从《城市内涵发展新取向下的乡村振兴再思考》切入,解读城乡互动新逻辑;江西财经大学蒋国河教授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与路径》,为城乡协同发展建言献策;邓燕华教授抓住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从学理上探讨《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第二单元“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变迁”专场开启,由胡荣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吴愈晓教授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认同的变迁》揭示了数字浪潮对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层影响;湘南学院刘卫平教授提出《数字破壁:乡村韧性升维的钥匙》,强调数字技术对增强乡村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广州大学周利敏教授以《数字包容性:乡村振兴中的社会风险治理研究》探讨数字时代的乡村风险应对;深圳大学池上新副教授则通过《城乡居民数字健康素养的内在结构关系验证》,为提升乡村健康治理水平提供实证参考。

第三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结构”由华南师范大学张丽芬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潘泽泉教授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标识性概念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深耕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大学陈祥军教授聚焦《乡村振兴与边疆牧区基层治理》,关注特殊区域治理实践;集美大学姚进忠教授从《服务与治理互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自主体系建构的新走向》探索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的融合路径;华中科技大学狄金华教授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再建设》,梳理社会发展脉络;吉林大学芦恒教授则以《是县域社会,还是地域社会?以中日的社会学标识性概念比较为中心》带来跨文化视角的思考。

第四单元“乡村经济与内源发展”研讨,由汕头大学邓剑光教授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晓峰教授的《农地规模经营中的地利分配秩序》关注农村土地权益分配;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以《青年精英与乡村内源式发展》探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四川外国语大学林移教授刚聚焦《中巴经济走廊贫困治理的话语共同体构建研究》,带来国际视野下的贫困治理经验;福州大学林胜教授从《从移风易俗看侨乡乡村振兴》切入,解析文化变迁与乡村发展的关系;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则以《“文旅-城乡”的系统互构:基于阳朔的县域分析》,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案例参考。

作为寿宁群学书院的品牌学术活动,群学乡村振兴论坛已连续三年在库坑村举办。自2023年首届论坛开启以来,这一扎根乡村的学术平台便以高规格、深内涵著称,吸引了众多顶尖学者参与。第三届论坛的举办,不仅延续了前两届论坛聚焦乡村振兴实践、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传统,更通过聚焦基础理论创新与现实问题破解,为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学术力量。

撰稿:胡艺

摄影:许博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电子邮件:ssa@xmu.edu.cn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