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学术会议动态

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城乡基层治理”分论坛顺利举办

2025年07月22日  点击:[]

2025年7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城乡基层治理”分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顺利举办。论坛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汕头大学法学院主办,得到《学术月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多家学术期刊支持

本次城乡基层治理论坛共分为五个单元,共有29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学术汇报,吸引了百余人次到会交流。与会学者围绕城乡基层治理领域的经典议题与前沿探索展开讨论,研究方法多元,问题探讨兼具广度与深度,现场氛围热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创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胡荣教授作开幕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黄晓星教授主持。

第一单元由《学术月刊》编辑朱颖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狄金华教授、厦门大学黄晓星教授担任评议人。

华中科技大学狄金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制度与民情:一种理解农地制度演变的视角》。狄金华教授探讨了农地制度调整与民情变动的历史关联,指出劳动力与资源错配的核心困境。民情变迁会使最初匹配的政策产生张力,因而制度需随民情动态调整。

南京大学陈家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政府型物业”:城市社区的特殊治理形态分析》。陈家建教授提出以“政府型物业”概念分析城市社区特殊治理形态,通过案例说明物业问题需置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中考量,政府主导带来了“道义契约”逻辑,引发“管”与“不管”的治理难题。

厦门大学林雪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典型治理的制度化转向与“盆景化”困境——基于X市J村打造“全国文明村”的案例分析》。林雪霏教授以“全国文明村”创建为例,分析典型治理制度化转向导致“盆景化”困境,发现评选体系的标准化及资源激励虽纳入项目制管理,却易催生形式化、弱化村民参与,并阻碍经验推广与学习。

浙江师范大学方亚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双重嵌入:社区社会组织在地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两种培育模式的比较》。方亚琴教授提出“双重嵌入”概念解析社区社会组织在地化发展,发现关系嵌入助力组织动员人员、物资、信息等资源;结构嵌入则使其发挥治理效能并扩展资源,两种嵌入模式共同保障了组织在社区中的生存与发展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吴苏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城市治理体系中专业市场服务的地方监管逻辑——以保安服务业的地方监管实践为例》。吴苏老师以保安服务业为例剖析城市治理中的专业市场监管困境,指出其处于“治安导向监管”模式,公安机关主导的监管体系易导致市场监管目标被治安目标替代,造成监管效果偏离预期与服务质效不均。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董默的发言题目是《“党建统领与共同富裕”:乡镇社区治理政策执行过程与社区发展研究》。董默认为乡镇社区治理政策执行在党建统领下,通过“三线动员”构建“管委会-党员-群众”网络化治理机制,以化解权力争夺、资源矛盾等执行难题,推动政策落地与社区发展。

第二单元由厦门大学徐延辉教授主持。《南开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张栋豪、中山大学李棉管教授担任评议人。

厦门大学博士生胡艳娜的发言题目《“生产—生活”循环互构:家庭代工者劳动同意的形塑与强化研究》。胡艳娜“生产—生活”循环互构路径考察乡村女性家庭代工者的主观体验与劳动同意,揭示了劳动同意的强化机制,研究最终提炼出“过日子”的生活哲学,呼吁政策关注乡村地区非正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深圳大学李晓凤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农民工骑手群体社会融入的空间区隔及社会工作干预》。李晓凤教授提出"物理-心理-社交-治理"四维空间分析模型,系统揭示青年农民工骑手面临的多重空间区隔问题。通过南方S市实证研究,提出空间营造视角下的实务干预策略,为破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融入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中山大学博士生覃玉可可的发言题目是《驾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力型体制的“减压阀”——H镇“赤膊房整治”的案例研究》。覃玉可可以H镇“赤膊房整治”为例,剖析基层政府应对“权小责大”行政困境的策略实践。研究创新性提出压力型体制的三大“减压阀”机制,揭示了压力型体制施压与减压并存的双重运作逻辑。

厦门大学硕士生刘心译的发言题目是《资源、组织与认同耦合: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驱动路径研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刘心译以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剖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行政资源输入与村庄自主发展之间,袁家村通过“资源、组织与认同”三大机制实现了成功转化,为破解乡村产业“外源输血”与“内生造血”的衔接难题提供了范本。

厦门大学李潇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县乡的引力:数字时代城乡生活体验的变革与青年返乡创业过程》。李潇老师基于数字时代背景,从物质经济与社会文化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乡村性的的变迁如何形塑青年对城乡生活的体验与理解,进而构筑县乡对返乡创业青年的吸引力。

第三单元由汕头大学法学院邱国良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吴理财教授、《中国农村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华胤担任评议人。

安徽大学吴理财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陵替与振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吴理财教授提出我国乡村文化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而变革。如今的乡村文化实际上受到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综合影响。近代以来的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根源深藏在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经济发展的事实之中。

四川大学王敬尧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县乡村体系改革》。王敬尧教授聚焦于县乡村体制,认为县域城乡融合是产业、要素、服务和治理的融合。其中,村一级无法阻挡行政化,小区或小组一级的利益相关性才有助于自治。因此要重建一个行政上移、自治下沉的结构,存在于县和村民小组之间,即“服务综合体”。

汕头大学硕士生赖欣彦的发言题目是《旧城商业街区渐进式更新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IAD框架的分析》。赖欣彦构建“制度层次—制度路径—更新行动—更新结果”分析框架作为逻辑支点,揭示旧城商业街区更新过程的多层级制度嵌套与行为互动逻辑。研究认为未来应优化制度供给以期有效盘活城市存量商业街区,实现城市存量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大学博士生苏润原的发言题目是《“村落产品化”:城乡互动中的村庄经营——基于浙江省L村的案例分析》。苏润原提出村庄逐渐转向一种以经营为内核的发展主义情景,成为了凝聚国家、市场和社会交织面向的“中间产品”。村庄产品化的过程体现了市场逻辑对日常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侵入,城市消费者与农村生产者共享信任期待也反应区隔想象。

浙江大学博士生马释宇的发言题目是《“仰卧起坐躺平”的体制人:名分的层次与林场青年职工的心态》。马释宇认为“名分”的层次揭示了一个国有林场各层级青年职工“仰卧起坐躺平”的产生机制。现有行政体制、行业政策、部门改革以及具体单位内部运转等多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塑造了林场青年职工有责无权的现实主义型名分,进而使他们处于“仰卧起坐躺平”的纠结状态下。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赵健君的发言题目是《调适性互动:乡村适应性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多案例分析》。赵健君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调适性互动”的分析框架,发现乡村治理主体会根据所处治理情境的变化,在社会性粘合与制度性驱动的双重约束下做出自主调适,深化了对复杂治理情境下治理主体适应性实践逻辑的理解。

第四单元由《社会科学研究》编审何频主持。深圳大学李晓凤教授、汕头大学邱国良教授担任评议人。

汕头大学硕士生冯淑娟的发言题目是《社区嵌入与行政吸纳:社工介入社会救助的模式分析》。冯淑娟从资源统筹、机制协同与角色认知三个维度剖析社工介入模式转型的内外动因,指出从嵌入到吸纳的转型,体现了政府在提高社会救助执行效率、整合多元资源与优化基层治理结构中的制度重构需求。

厦门大学硕士生颜雪琪的发言题目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路径和逻辑再探》。颜雪琪认为,基于厦门、广州、成都等地的社会工作实践展开研究,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体现了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自下而上、从微观走向中观和宏观的介入逻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杨玉珂的发言题目是《城市社区共同体差异化建构的制度逻辑——基于W市三个案例的比较》。杨玉珂认为,制度逻辑的合法性基础决定共同体建构的符号选择,规则体系的约束效应催生多元主体组织形式,逻辑互动模式形塑资源协同策略。研究突破了传统“国家—社会”二元分析范式,揭示多重制度逻辑在基层治理中的动态调适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生吴炫菲的发言题目是《科层排斥:政府实体型协调组织的功能异化逻辑——基于P市社治委的个案研究(2018-2023)》。吴炫菲认为,社治委通过合法性嵌套再造、科层规则适配、双轨资金调控以及政绩整合共识的四维调适策略,实现了组织协调功能的阶段性激活。然而,其本质是科层组织的系统性排斥。

浙江大学博士生金子健的发言题目是《控制性自主:挤压型情境下的基层政策执行逻辑》。金子健提出,在挤压型情境下,基层执行者会基于合作应对的共识结成“承压共同体”,通过相互配合的跨层级合作,在上级的底线要求内落实政策目标。研究呈现了中国基层政策执行具有自主可控的两面性,有助于将基层自主性的认识形成连续谱系。

第五单元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池上新副教授主持。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陈福平教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苏苏编辑担任评议人。

宁波大学硕士生申嘉宁的发言题目是《自为式纵向流动:创业与农民财富精英的代际跃迁》。申嘉宁基于基于百富榜创业者身份的研究,发现创业成为农民突破阶层固化的核心路径,其成长为头部企业家的比例超过其他阶层。研究指出产业转型与财富代际传递正削弱农民创业优势,呼吁政策关注城乡机遇差异,从时代机遇、区域环境与个体特质三维度激活纵向流动机制。

厦门大学刘昆智博士生的发言题目是《邻里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影响:社区凝聚力的调节作用》。刘昆智指出,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社区直接提升居民心理健康,而社区凝聚力能显著缓冲不良环境的影响,强调需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干预策略——城市侧重青年群体,农村需聚焦妇女与老年人。

深圳大学硕士生张翎的发言题目是《数字健康素养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当前居民数字健康素养得分呈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数字健康素养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揭示了数字健康素养通过生活方式间接提升生活质量的中介路径。

汕头大学李巧老师的发言题目是《过去与未来: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的趋势分析》。李巧老师从社会宏观变迁出发,分析不同年龄、时期、世代效应下二代流动儿童回流趋势的差异性,揭示宏观经济调控与社会变迁对回流决策的关键影响,强调不同世代因成长环境差异形成独特的流动权衡逻辑。

厦门大学硕士生谢航的发言题目是《城市居民相对乡镇居民更容易向上流动吗?》。谢航探讨了城乡户籍差异对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重点考察了教育的调节作用及其跨世代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农村户籍群体更易实现职业代际向上流动,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促进作用存在城乡异质性,且教育的调节作用具有历史阶段性。

云南大学博士生叶玲红的发言题目是《农村男青年婚恋困境及策略性跨国婚恋实践 —— 基于西南边境 “蹲守求偶” 现象分析》。叶玲红以西南边境 “蹲守求偶” 现象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农村男青年面临的婚恋困境,以及他们为解决该困境所采取的策略性跨国婚恋实践,为关注农村男青年婚恋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池上新副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聚焦城乡发展、社会流动、基层治理等关键议题,汇聚了多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视角。他认为,本次论坛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社会流动机制、群体发展需求、基层治理逻辑的认识,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治理创新、数字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等方向,持续为推动社会公平与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


图文:第三届城乡基层治理分论坛会务组

编辑:何静 黄晓星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电子邮件:ssa@xmu.edu.cn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