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学术会议动态

“南强群学第一届数智社会研究工作坊:数字化转型中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治理”顺利举办

2025年06月27日  点击:[]

6月21日,“南强群学第一届数智社会研究工作坊:数字化转型中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治理”在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302会议室顺利举办。本届工作坊汇聚了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院所的知名学者,围绕数字技术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与个体生活的深刻影响展开深度探讨。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致开幕辞。开幕式由工作坊发起人厦门大学刘子曦教授主持。

会议开始,中山大学蔡禾老师首先以“超越社区治理:劳动关系变化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为题做了主旨发言。他指出数字技术带来的劳动者“去劳动关系化”“劳动从属性弱化”等变革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时代的基层治理需要超越社区治理,重建或完善在劳动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基层组织单元。

会议第一单元聚焦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与基层治理的重塑。王星老师分享了外卖骑手的生活世界研究,认为生产世界对应的数字技术系统与生活世界对应的社会系统之间是彼此嵌入、相互建构的关系。何晓斌老师从过程和情境的视角出发,采取技术与社会互构的理论视角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村社如何完成建构韧性的过程。刘子曦老师分析了在劳动力总体萎缩的背景下,各类劳务供应商如何发展出一套外包招聘体系以维持世界工厂的运转。

会议第二单元关注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社会研究范式转型与群体数字能力。刘河庆老师以观念流为例探讨了生成式AI推动计算社会学研究范式转向的可能性。陈福平老师通过研究关系实践中的老年人数字能力差异,对数字适老化建设和数字服务赋能提出了建议。张茂元老师从技术特性与应用方式两方面分析了数字治理的技术基础。

第三单元揭示数字化转型中的治理实践与群体赋权。徐延辉老师针对“数字职业素养”概念框架,从数字知识层、数字技能层和数字态度层三维度提出可操作化测量方案。付伟老师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揭示了数字技术对县域社会“统合治理”的赋能效应。艾云老师以乙女游戏为例,解码女性玩家通过建立虚拟亲密关系实现自我赋权的策略。

第四单元探索技术伦理与情感秩序的互动机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主任陈双燕老师主持该单元议程。马璐博士研究了在相亲平台化的背景下,相亲者的婚恋决策与圈层化的关系工作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毛海栋老师引入法学的跨学科视角,探究了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规制与社会秩序转型的关联。许弘智老师分析了网络视频博主参与数字平台“公共性”生产的两类路径,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共情”与“责任伦理”两种形成机制。

第五单元反思数字研究方法与伦理逻辑的复杂性。卜玉梅老师反思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尤其是调查中的知情同意困境。徐嘉树老师分享了关于生成式AI在交互式社会调查中的应用前景的思考。何姣姣博士以“良缘”公益相亲平台的基础设施发展为例,分析了平台开发中的技术伦理逻辑。

与谈嘉宾对各单元的汇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参会师生围绕每场单元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构建“技术-社会”良性互构机制,需扎根中国数字化转型实践,深化跨学科对话,推动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的协同并进。

作为南强群学“数智社会研究工作坊”品牌的首届学术活动,本次会议以扎实的本土研究回应时代命题,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助力中国社会学界在数字文明浪潮中贡献智慧力量。

撰稿:曾静雯

摄影:谢佳乐

编辑:何静 刘子曦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电子邮件:ssa@xmu.edu.cn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