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华人社会与文化”代表团赴马来西亚开展学术交流

2025年08月25日  点击:[]

2025年8月11日至15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率团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展以“华人社会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包括胡荣、张亚辉、黄晓星与刘子曦四位教授。团队先后走访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马来亚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以及当地的华人会馆,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对话,系统调研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化传承、教育生态与学术研究动态,并就理论创新、校际合作、产学融合等议题达成多项共识。

厦大风采篇:见证南强精神的海外绽放

8月11日,团队怀着“寻访嘉庚足迹”的敬意走进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这座成立于2016年的海外校区,占地900余亩,是厦门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标杆。在分校办公室主任丁彧、英语系主任宋佳样、分校办公室秘书邹慧芳等教师的陪同下,代表团漫步于红瓦飞檐的嘉庚建筑群,切身感受嘉庚美学在异国他乡的当代演绎。

座谈会上,详实的数据揭示了这所“海外办学成功样本”的卓越成就。分校的高水平师资、全流程住宿与健全的学位体系得到马来西亚当地社会的广泛认可,吸引了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成为促进中马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典范,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不仅提升了厦门大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更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跨文化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如今,厦大马校已成为厦门大学面向全球的一张亮丽国际名片,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姿态与卓越品质。

创办中国首所知名高校海外分校,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开拓之路。从跨文化办学的理念磨合,到热带雨林中的校园建设;从适应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制度创新,到构建国际化师资团队的艰难求索,厦大马校师生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信念直面每一个难关。在异国他乡的办学实践中,他们既坚守嘉庚精神的底色,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当地。正是这种“自力更生敢为先”的奋斗精神,让一砖一瓦建起的不仅是教学楼,更是一座中马人文交流的连心桥。


学术合作篇:共谱华人研究新篇

受马来亚大学盛情邀请,代表团一行与该校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华人研究中心及中文系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度学术对话。在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团队与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Danny Wong Tze Ken教授、中文系高级讲师Ching Thing Ho博士、Ho Kee Chye博士、Chia Jee Luen博士等学术同仁围桌而坐,共话学术传承与创新。Wong Tze Ken院长详细介绍了学院在东南亚研究、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特别展示了其在华人华侨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作为马来西亚顶尖的人文社科研究重镇,该学院不仅拥有丰富华人移民资料,更是当代国际华人文化研究的枢纽。院长以正在进行的华人华侨研究为例,展现两院深厚的学术合作传统与优势互补,并期待建立更广阔的跨国团队合作空间。



邓燕华教授赞赏该院“立足华人文化、促进多元共生”的研究取向,认为马来亚大学的在地化研究成果为理解东南亚华人社群的文化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参照。双方就联合申报华人移民国际研究项目、互派青年教师访学等具体合作计划达成初步共识,期待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亚洲人文社科研究的新高地。


团队还参访了红楼梦研究中心等机构。红楼梦研究中心是海外红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系统收集整理了《红楼梦》在东南亚传播的各种版本及相关研究文献,重点关注经典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接受与演变。走访的几个中心均以其特色馆藏和专题研究在相关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实地走访与文献研究,团队系统考察了十九世纪以来华人社团在吉隆坡城市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从锡矿开采、交通基建到商业网络构建,华人社团通过地缘性、业缘性组织形成了有效的自主管理体系,成为推动吉隆坡从矿业集镇发展为现代化都市的重要力量。


学术访问的第三日上午,团队来到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受到副院长黄文斌、张晓威、陈中和以及中文系系主任廖冰凌老师的热情接待。拉曼大学(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马来西亚私立大学中迅速崛起的高等学府。中华研究院是当地重要的华人文化研究机构,研究工作除了聚焦中国经典,也注重东南亚当前社会需求,以塑造兼具智慧与品德的国民为目标。几位老师向代表团重点介绍了研究院与当地华人社团的合作研究项目,陈中和教授则分享了其在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双方围绕华人文化研究、学术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华文教育篇:守护文化根脉的百年坚守

第三日下午,团队访问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与执行长梁胜义、秘书室兼业务发展中心主任江伟俊、独中教育研究与发展组研究员黄集初博士等负责人进行座谈。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董总承载着当地华人捍卫母语教育的百年奋斗史。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经重大历史考验,在当地华人社会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世界上除中国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这一由民间力量主导、与官方教育体系并行的特殊生态,展现了华人社群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座谈会在董总会议厅举行,梁胜义执行长在欢迎词中深情回顾了华教运动的艰辛历程,特别强调了1990年代以来华文独立中学的复兴与发展。邓燕华院长在致词中指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民间办学、自主管理的特色模式,为海外华文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样本。黄集初博士的专题汇报详细分析了当前独中教育面临的双语教学、课程标准化等挑战。在交流环节,双方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华教精神、提升教育质量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探讨了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可能。


代表团此行还参观了吉隆坡当地的华人会馆与独立中学,了解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民间办学、自主管理”的特色模式。在独中校长的陪同下,代表团参观了充满华人文化特色的校园,也了解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华文教育主体地位,同时注重马来语、英语的双语教学;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经典诵读、传统节庆等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华文教师代表分享了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语言教学的心得,特别探讨了数字化环境对华文教学的挑战。厦门大学团队则介绍了在华人社会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双方就华文教育理论研究、教学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务实讨论,为未来的学术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语:以学术为桥,共筑文化交融之路

此次马来西亚学术交流之行,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代表团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对话,不仅深化了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文化的理解,更搭建起中马学术合作的新桥梁。从高等学府的学术探讨到华文教育一线的实践观察,代表团见证了中华文化在多元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也感受到当地华人坚守文化根脉的执着精神。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学院在华侨华人研究、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学术探索提供重要启示。本次出访为明年的学术科考建立了良好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国际学术合作网络,推动更多实质性研究项目的落地,为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贡献学术智慧。此次交流播下的合作种子,必将在双方的共同培育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学术之花。

撰稿:刘子曦

摄影:刘子曦等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