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社会与人类学院

喜报 | 我院8个项目获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2025年10月01日  点击:[]

9月29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我院共计8个项目获立项。其中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立项数在学校各学院排名第1位。

项目名称:中国公众环境素养培育机制与路径研究

项目负责人:龚文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

项目简介: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底色已然呈现,但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仍属未竟之业,多元力量不断塑造公众环境素养,并重构生态文明建设逻辑和效果。当前,环境教育与沟通、技术创新与传播、环境组织成长等重要因素同公众环境素养和亲环境行为培育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失配,有关公众环境素养的研究亦面临评价体系模糊、理论建构碎片化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多维度阐释“环境素养”,辨析环境素养培育链条中的“能力”,将环境素养培育嵌于“制度-技术-组织-文化”框架,突破认知-行动脱节的传统分析模式,展现公众环境素养培育动态机制,探索环境素养培育路径与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项目名称:文化遗产助力韧性城市建设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项目负责人:葛荣玲,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项目简介:作为城市文脉与认同根基,文化遗产在提升城市文化韧性、助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当前城市发展理念仍主要停留在工程主义和自上而下的视角,关于文化遗产与韧性城市的融合机制、实现路径和个案表达的研究尚不充分,亟需构建系统理论,推动范式转型。本课题将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探索文化遗产助力城市文化韧性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揭示文化遗产在风险治理中的独特价值,扩展“韧性城市”内涵,为中国和全球南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文化遗产价值利用和安全发展观提供参考方案。


项目名称:藏族社会的财产等级类型研究

项目负责人:此里品初,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后

项目简介:以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研究偏重政治经济层面,忽略了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本课题主张,一种可欲的现代化方案应该对既定社会的文化秩序有所感应,即出于文化自觉的现代化。不同于现代财产观念的立场,藏族社会中不同的财产类型并非纯粹的经济事项,而是社会共同的法与道德要求下的文化事项。本课题以人类学民族学的财产等级理论为视角,通过多点民族志调查,构建藏族社会的财产类型学框架,分析不同财产类型的实践原则和经济伦理,探讨藏族社会财产观念的现代转型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性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路径。


项目名称:香港沙头角文化遗产文旅发展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志培,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香港沙头角为研究个案,综合采用民族志、历史文献分析与空间测绘等研究方法,梳理港深口岸及边境聚落中的文化遗产资源及其演变脉络,考察资源价值、活化潜力及旅游承载力,搭建文化遗产研究与评估平台。研究重点包括:传统村落与市场网络的历史关联,口岸管制松动后文旅空间的重构,以及跨境通勤与社区参与对遗产活化的作用与影响。项目预期成果涵盖文旅联动机制框架、遗产价值评估参考体系等,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沙头角及粤港口岸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质量文旅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可推广的策略。


项目名称:空间的关系社会学批判及其理论建构研究

项目负责人:富永选,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学理论的关系转向得到卓有成效的快速发展,其基本特征与目标是以关系主义为核心重构社会学的基础概念框架,进而奠定了当代关系社会学全新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在这方面,尽管不同领域已日益采用某种关系模式把握空间的社会学内涵,但关系社会学尚未充分形成不同于既有社会研究中对空间实体主义理解的系统反思、分类与概念化。有鉴于此,本课题从当代关系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空间”进行系统的理论批判与概念建构研究,通过嵌入关系社会学的最新认识论进展建构关系空间性,为我国空间与关系社会学相关研究及跨学科讨论提供新的批判视角、概念框架与理论诠释。


项目名称:当代青年教育—职业匹配研究

项目负责人:汪子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青年高失业率“有人无岗”与企业招工难“有岗无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暴露出教育培养与就业需求之间的错配。本课题聚焦于当代青年的教育-职业匹配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个体化进程加速条件下,人力资本总体性过剩和青年重构“理想工作”认知对就业选择过程中教育-职业匹配状况的影响。课题关注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全就业的宏观背景下,伴随着青年就业观念的变革,旨在对青年教育与职业匹配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其影响机制,并探讨优化政策。本课题结合“教育-职业错配”“青年转型”“过度教育”等核心概念,分析青年在错配加剧的市场环境中的择业行为与适应机制,旨在为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与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项目名称:青少年适应性数智行为的代际协同机制及家庭干预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玉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时代,青少年如何形成健康、理性的数智行为(数字-智能行为),已成为关乎其个人发展与社会未来的重要议题。本项目基于数智行为的双系统理论模型,旨在深入探索家庭系统在塑造青少年适应性数智行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具体而言,项目聚焦于三个核心问题:一、如何界定“适应性数智行为”的家庭共识;二、揭示“家庭数字教养”如何通过“代际协同”机制,影响并塑造青少年的数智行为;三、开发并验证一套有效的“家庭系统干预”方案。本项目不仅预期在理论上深化对家庭数字化生态的理解,更将在实践中为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工具。


项目名称:道教海外传播的比较研究

项目负责人:徐榕榕,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本课题站在道教研究、宗教人类学和海外研究的交叉点,考察、比较道教在海外发展的三种模式,采用多点民族志的方法,从历史、组织、实践、观念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比较这三种模式,分析道教在海外传播中发展“普遍性”与 “在地化”的过程。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