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社会与人类学院

廿载育才心向党,山海聚力铸同心丨厦门大学“黔力无限队”赴贵州开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

2025年08月22日  点击:[]


2025年,是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贵州支教队远赴贵州省望谟县麻山镇开展支教的第20周年。值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组建“黔力无限”社会实践队,携手西部梦想贵州支教队,于8月深入黔西南腹地,围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通过文化寻根、校地对话、教育赋能“三步走”策略,调研民族历史文化,联动地方政府与学校共话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开展教学帮扶,为黔西南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厦大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实践队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外合影

一、寻根铸魂:齐聚博物馆体悟“多元一体”

815日,实践队首站前往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学习。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和到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了解贵州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成员们观看了蜡染、织锦等布依族传统工艺展品,学习了布依族和苗族的历史,感受其独特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友善理念。丰富的史实资料、文物与图片等都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壮阔史诗。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对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和贵州各民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队参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参观后,队员们围绕“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展开研讨。老队员结合支教经历分享感悟:“只有深入了解布依族、苗族文化后,我们才能更深刻认识到各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支教实践中,唯有心怀真诚与尊重,才能融入当地,助力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实践队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内合影

二、聚力融智:共话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816日,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麻山镇,与当地政府领导、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及学会代表开展专题座谈会,望谟县原县长罗锦锋、民宗局副局长伍杰、麻山镇镇长吴荣华、麻山镇副镇长王建明、麻山镇党委副书记姚昌奇、以及望谟县苗学会副会长杨胜国、布依学会秘书长王周芬等人员参加。双方围绕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振兴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议题,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

实践队与当地政府开展座谈会

李玉梅老师发言

曾隆隆老师发言

实践队指导老师李玉梅和带队老师曾隆隆介绍了实践队的基本情况和调研安排,实践队队长余航航对实践队在麻山镇支教的历史和后续活动安排进行汇报。

镇长吴荣华发言

麻山镇镇长吴荣华代表当地政府对厦大学子长期以来的支持与此次主题调研表示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并为队员们介绍了望谟县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资源。

原县长罗锦锋发言

望谟县原县委副书记、原县长罗锦锋基于地方治理经历梳理了望谟县的历史地理与民族风貌,并系统阐释了布依族文化在服饰织锦、建筑营造等十个维度的璀璨成就,在此基础上对望谟县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队长余航航发言

在自由交流环节,实践队队员踊跃提问,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乡村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针对队员关切,与会领导一一进行了回应,与队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实践队与望谟县、麻山镇政府领导合照

本次座谈会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与望谟县搭建了高效务实的合作对话平台,未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将以本次交流为契机,深化与望谟县政府的合作,在民族文化研究、教育资源共享、乡村振兴实践等领域推进协作,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三、教育赋能:绘制乡村儿童成长新图景

817日,在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贵州支教项目开展二十周年之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黔力无限队”携手西部梦想社团贵州支教队,赴望谟县麻山镇中心小学,与镇党委委员、统战委员、副镇长王建明和麻山镇中心小学校长韦忠惠开展专题座谈会。双方围绕民族地区儿童教育现状、民族文化传承、心理健康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统筹推进暑期支教筹备工作。

队员与校方举行专题座谈会

“我们的学生每到暑假都会很期待支教队的到来,放暑假时学生还特地来问我,厦门大学的哥哥姐姐们今年还会不会来?”谈到支教,韦忠惠校长向支教队员们道出孩子们的想念。他还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重点说明了乡村小学面临的显示挑战:全校留守儿童高达70%,年轻教师较少,学生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存在问题等。

实践队队长余航航介绍了今年的分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实践队表示将和麻山镇中心小学紧密携手,共同探索破局路径。基于日常制度设置课程,双管齐下促进学生习惯养成;针对心理健康需求,支教队则增设儿童积极心理学课程提供补充支持;在课程和主题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为应对手机依赖问题,支教队将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题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麻山镇中心小学校长韦忠惠发言

实践队与校方领导合照

麻山镇副镇长王建明高度肯定了厦大二十年支教的深远价值:“二十年接力支教,改变或许无声却深刻。”他指出,今日这场关于教育困境的坦诚交流与破局探索,正是校地携手共同浇筑民族未来的生动诠释。

816-17日,座谈会后队员们马不停蹄地深入麻山镇纳夜村,通过走村入户的形式向村民介绍本次活动内容并开展招生工作,同时根据学校提供的重点关注名单,分组进行针对性家访。

实践队队员进行走访

实践队员们走进贫困学生家中,与家长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庭的实际境况,尤其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需求。基于家访了解到的情况,实践队积极争取资源,为有需要的家庭和学生建立了获取爱心资助的有效途径。

实践队队员们在家访

818日,实践队支教活动正式开始,在为期12天(818日至829日)的活动中,支教队将开设心理健康、历史、地理、生物、艺术、体育、诗歌赏析等科普与人文课程,并策划组织趣味运动会、观影会、文艺汇演及艺术周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据悉,本次派出的17人实践队队员均为厦门大学各院系的优秀学生,实践队自今年3月启动选拔,历经报名、试讲、专业培训与精心备课等环节,最终组建完成。开学报名当天,共计60余名学生参加。

实践队员们在支教课堂

今年恰逢西部梦想社团贵州支教队在黔西南望谟县麻山镇开展支教服务的第二十周年,支教队二十年如一日奔赴山区,深耕乡村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实践队员以实际行动为麻山镇的孩子传递关怀,助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并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份服务乡村教育的初心、促进民族团结的努力,正被时光见证。短期的支教或许难以瞬间改写命运,但滴水穿石,难在持之以恒、贵在久久为功。实践队员们始终以实际行动,持续为麻山镇的孩子们传递温暖与支持,借助一点一滴的努力,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他们用青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理念,传递“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这些努力,或许正在孩子心中悄悄埋下希望的种子,待将来生根发芽,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案丨朱柳焰

编辑丨刘洧铭、谢攀攀、李玉梅、曾隆隆

摄影丨实践队全体队员

初审丨曾隆隆、李玉梅

终审丨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