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课程实践 | 走进社区,我院学子在实践中提升社会学素养

2020年12月30日  点击:[]

11月-12月,《社区概论》课程实践成果展示在嘉庚四201教室顺利开展,同学们在社会学视角下从空间、人群和特定社会结构三者互动的角度观察公共空间并收集相关资料,借此提升社会学学生必备的思维素养,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时的社会学专业能力,并推动专业知识深入社区,关注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发展。

课程实践共计九组,各小组在陈福平老师和李东宸助教的指导下于10月开展实践活动。各小组通过运用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公共空间进行了解,结合文献资料和观察内容分析公共空间的功能与未来发展。课程实践涉及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教室、书店、寺庙、商业广场和菜市场,涉及的互动人群年龄广泛。各组实践形式多样,观察视角独到而精彩。

第一组同学以《教室空间中学生们的身体与规训》为题,带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个极为熟悉的公共空间。他们首先介绍了空间概念的社会学演变,并主要从权力与空间建构的角度出发,围绕着教室空间中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以及行动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讲述。这是一项颇具批判性思维的分享,将教室空间“他者化”,形象地描绘出当代教育空间的社会建构方式。

第二组同学的《演武公园公共空间观察报告》以一天中不同人群的空间活动为线索,展现出行动者和空间的互动所体现出特定社会结构的影响。广场舞的活动时空,潜藏了城市生活中社区人口的影响,体现了社区随迁老人的生理特点、时间安排、休闲需要和精神需求。社区公园,既是社区活动的场所,更是社区融合和归属的外在表现。

第三组同学走进了八市,分享了《八市,烟火乐园,等你来听》的作品。菜市场,是不少同学童年的记忆,然而其位置日益被大型商超所取代。他们首先描述了八市(第八菜市场)的历史,告诉了我们曾经九个菜市场的兴衰。之后用八市里的一天,分别刻画了居民和游客不同购买者、商贩、市场管理者、市场服务人员(装修工、环卫工人等)的活动和角色。在这个市场中,人们既消费着食品,也不同角色塑造着八市这个空间的文化符号。这是一个生动、鲜活且充满烟火气息的社会过程。

第四组同学分享了《中山路局口街片区观察报告》的图文故事。中山路,几乎是旅经厦门的人都会一游之处,然而作为“后台”的局口街片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他们以拟剧论、空间多样性为理论线索,从空间真实化、功能性等角度,阐释了这个“后台”如何滋养了作为“前台”的中山路。此外,他们也描绘出面对留下还是流失的原住民、商户等人群的生活图景,深度挖掘了这种社区结构下归属感的变化。

第五组同学的题目是《明发商业广场公共空间观察——现代都市中心的“安全阀”》。这组同学的摄影叙事手法比较独特,以一位城市工薪阶层青年“阿新”到明发消费休闲的视角展开。明发商业广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是其发展和布局,在厦门市民中多有感慨。他们叙述了这个空间的兴衰及存在问题,但也通过“阿新”让我们知道,这个并不“高大上”的空间,也是这个城市中普通青年生活中必要的“安全阀”。

第六组同学则移步白城沙滩,用《白城,敲一扇吹着海风的门》讲述出这个景点的风情。白城沙滩,在空间符号上,处于厦大和胡里山炮台的过渡地带,是校园文化和旅游文化交织之处,也是环岛路的重要节点。他们分享了诸多社会元素对此空间的交融和塑造,并从时间(早晚、周末)和人群(游客、家庭、小贩、学生、管理者)两条线索将“充满选择机会”的特征娓娓道来。

第七组同学深入城市腹地,《喧嚣中的片刻宁静——白鹭洲公园观察报告》对作为“厦门客厅”的白鹭洲公园进行了介绍。这组同学将叙述的重心放在了空间的社会属性上,从公园的设计布局、设施以及自然景观等方面,勾勒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绿色、生态、亲水等元素,讲述了观察者体悟到的舒适、便利和自然感,从而体现了白鹭洲公园作为城市中心公园的“闹中取静”的特性。

第八组同学则以《想象不出没有书店,城市会是什么样子》为题,对城市独立书店开启了探索。数字社会的崛起,对线下书店和平面读物带来了双重冲击。而独立书店则运用“空间公共化”的方式折射出实体书店的坚韧和顽强。两家书店,一方面构筑了有公益属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平台,滋养了地方生活;而另一方面,空间也被重构为亚文化群体的符号、社会融入的场所以及关系和交往的场域。通过该组同学的叙事,让我们体会到城市文化构建的深层底蕴,也能感悟到时代变迁中空间内涵变化的社会学逻辑。

第九组同学的《南普陀寺公共空间观察报告》将我们带到了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站,体会“一方一净土,一乐一尘缘”的社会建构过程。南普陀寺,既是著名景点,也是名刹古寺。香客、游客、僧人、地方管理者,不同社会角色的群体共同塑造了这个空间的认知、规则、仪式乃至看似冲突,但又融合的价值观念。正如同学所言,作为“社会心理调适场所和传统文化载体”,不仅在那些建筑,其这一空间的社会属性才是其魅力之源。

该课程实践的丰硕成果充分反映出社会学学生应有的专业能力和思维素养,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数字时代融合了内容创意、影像使用、图文采编、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突出的优秀品质。社区是空间和社会的交融和互构之结晶。什么是舒适而美好的社区空间?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九个空间,讲述了九组故事,留下无尽的城市遐想。

在实践过程中,我院学子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观察和收集空间资料,他们不仅提高运用社会学独特思维和视角的能力,更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实践经验和感悟。走进社区,我们被公共空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所吸引,也为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