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群学·共铸|“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评优答辩大会暨寒假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圆满落幕

2025年10月31日  点击:[]

2025年暑期,我院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统筹组织15支实践队,共计120名本硕博学生,分赴全国7个省份开展社会实践。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情感知时代脉搏,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与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系统总结实践育人成果,开启实践育人新篇,10月20日,我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评优答辩大会暨寒假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在海韵园A201报告厅隆重举行。校团委副书记郑音,院党委副书记陈夷、毛毛,校团委秘书宋磊华,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奕,学院团委老师,实践队代表以及2025级新生参与本次活动。

大会伊始,陈夷致辞。他指出,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他充分肯定了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在学院精心部署下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强调各队伍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并勉励同学们在寒假实践中继续以脚步探寻中国、以行动感知时代。

随后,参加本次实践答辩的11支队伍依次上台答辩,分享他们的调研故事与思考成果,展示了社人学子扎根基层、以知促行的青春风采。

“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实践活动,学院派出6支分队,深入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福建等五省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在历史文化、基层治理、教育帮扶、两岸融合等领域深入开展实践调研。其中,厦昌连心·铸梦同行实践队奔赴新疆,通过实地参访、座谈与访谈,深入高校、社区及历史文化遗址,系统考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治理与文化传承等多维场域中的落地路径与创新经验。

黔力无限实践队走进贵州望谟县麻山镇开展支教。队员们创新性地将布依族蜡染、苗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当地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莆”渡慈航实践队聚焦妈祖文化,围绕其深度挖掘与传承实践展开调研,系统探究妈祖文化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通过举办夏令营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传承文化的种子。

晋舞门实践队以人类学视角深入云南景迈山等地,分析了边疆地区如何依托特色资源实现经济互嵌与社会繁荣,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社会扎根的生动机制,提供了鲜活的边疆经验。

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八年接力,持续奔赴云南乡村。团队以“美”为媒介,独创以“审美启蒙”与“文化体验”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将民族传说、非遗手工艺等融入趣味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发现美的种子。

山海共治实践队聚焦闽宁台三地的跨区域协作与乡村振兴。队员们深入东西部协作与两岸融合一线,凝练出“台湾活化-福建孵化-宁夏转化”的实践范式,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围绕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松嫩禾苗”实践队深入吉林松原杨家村,总结出当地合作社“六统一”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陵光青野实践队走进厦门同安上陵村调研,见证村庄以环境治理带动经济发展,实现村容美、产业兴、治理优的良性循环。

关注社会民生,回应时代需求,华厦心邻实践队走进厦门南华社区,聚焦老年群体的数字化需求,通过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八段锦带练等活动,以科技温度助力“银发族”融入智能时代。

智慧养老·e路相伴实践队赴深圳调研科技赋能养老模式,通过走访多家养老机构与社区,提出完善数据互通、强化适老化和人文关怀的建议,助力智慧养老体系建设。

四海南强实践队踏上“天南地北厦大人”寻访之旅,专访社会工作专业校友陈建萍。队员们深入了解她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事迹,感悟其“以行践学、情系民生”的职业精神,并记录下她对青年学子坚守初心、服务社会的真挚嘱托。

在答辩点评环节,评委老师们高度肯定了各团队的实践成果与专业素养,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调研深度、拓宽研究视野、讲好实践故事,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郑音作总结点评。她高度肯定了学院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认为其顶层设计科学、开展形式多元、成果转化高效。她期望同学们未来的社会实践能够进一步开阔全球视野,在全球背景下审视国家发展,开展更为扎实的调研;同时,她还特别强调要注重长远规划,将好的机制与模式传承下去,久久为功,持续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

最后,毛毛作寒假社会实践动员。她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新一轮的实践征程,继续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智慧探求民生温度,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而努力,让社人学子的专业精神与青春理想在广阔天地中绽放绚烂的青春之花。

至此,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句点,亦是新篇的起点,社人学子们将总结经验,汲取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再相聚时,看到更多闪光的成果、更坚定的脚步。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