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区位优势,组织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等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地考察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句为思想原点、行动指南和实践标尺,深入开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7月 26 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福建分队——“莆”渡慈航实践队,由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刘家军带队,深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围绕“妈祖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本土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的对比研究”两条主线开展调研学习。此次实践旨在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系统探究妈祖文化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为不同文化类型的保护传承提供学理思考。
01 探寻妈祖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莆田湄洲岛,作为闽中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历史积淀深厚,人文底蕴独特,是世界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精神,不仅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更广泛辐射并影响着多个地区。

调研首日,实践队队员们探访了湄洲上林村妈祖故居与林氏宗祠。置身其间,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队员们感受了妈祖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也对其源流、传奇故事等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认知。

实践队走进民俗馆及周边区域,近距离观摩并记录了多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寓意吉祥的妈祖糕、红团的精工制作,到象征湄洲女勤劳智慧的“帆船头”发型梳理,再到妈祖花、妈祖面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工艺展示。这些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生动展现了湄洲岛浓郁的民俗风情,队员们饶有兴致地用影像记录下珍贵的制作流程。
02 深入一线调查,解码文化基因
实践队走进妈祖源流博物馆,系统了解妈祖祭典的历史沿革、仪轨流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馆内翔实的文物史料与图文展示,为队员们构建了妈祖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其中关于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以及妈祖信仰在全球广泛传播的详实资料最为引人注目,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妈祖文化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强大凝聚力与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力。

实践队综合运用实地参访、深度访谈、文献梳理等多种田野调查方法,在湄洲岛细致梳理妈祖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当代实践。研究聚焦妈祖信仰作为世界级“非遗”,如何有效促进民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核心精神及在现代社会治理、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践队尤其着重探讨了妈祖文化在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情感交融,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的独特价值与桥梁作用。
03 践行群学共铸,贡献青春智慧

本次调研活动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是学院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文化命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通过此次深度调研,实践队不仅深入理解了妈祖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特别是联结两岸同胞中的独特精神价值,也通过对比研究,深化了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认识。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和社会认知提升之旅。
(本文主要转载于2025年7月31日中国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