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正式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7月8日,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作为承载着厚重历史的 “历史国际社区”,堪称研究多元文化共生的独特样本。
2025年7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屿你共溯”实践队以“建筑·文化·社区”为脉络开启鼓浪屿探索之旅,深入挖掘其多元文化融合特征。实践队伍通过实地调研,用青年视角解码鼓浪屿当代价值,在文化活化中践行传承使命。
踏浪寻源:与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
踏上鼓浪屿,实践队直奔岛上的历史与文化陈列馆。这座藏身于红砖老建筑中的展馆,像一本厚重的史书,缓缓展开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的独特篇章。
陈列馆的展板与实物生动还原了鼓浪屿的国际化历程:19世纪中叶,厦门作为通商口岸开放,西方领事馆、教堂、学校相继在此落户。
华侨“归巢”与本土文化的包容力,使鼓浪屿得以成为多元文化熔炉。例如“番仔楼”,就是南洋华侨带回的西洋建筑形制与闽南传统的红砖雕花碰撞下的独特产物。
在陈列馆的“社区组织”展区,一组关于鼓浪屿国际救济会的老照片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该组织因鼓浪屿的公共租界性质而成立,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外人士共同组建的难民救济组织,主要活跃于1938年至1945年期间,致力于安置、救助难民及维护岛内秩序。展柜里保存的救济会会议记录显示,成员名单中既有商人、传教士,也有医生,议事语言包含中、英、闽南语三种。实践队员们由此联想到访谈中一位老人提到的故事:“小时候家里穷,救济会的外国医生不仅免费看病,还学着用闽南话安慰病人。”
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协作,化为了鼓浪屿国际社区奉献精神的生动注脚。
万国印鉴:与凝固的文明对话
在鹿礁路的转角,英国领事馆的哥特式尖顶与闽南花岗岩基座形成奇妙共生。实践队员特意考察了其标志性的"三明治墙体"——外层红砖、中层糯米灰浆、内层花岗岩。"中西合璧"的工艺让建筑既能展现维多利亚风情,又能抵御沿海湿气。而在西班牙领事馆旧址,队员们被其独特的“混血”风格震撼:地中海式的拱廊下,门楣却雕刻着闽南常见的蝙蝠纹样(寓意“福到”)。
询问过当地居民后,队员们才明晓领事馆旧址建筑上这一看似违和的组合实则暗藏玄机:建筑师将本土的遮阳需求与闽南“出砖入石”的抗震工艺完美融合,彰显了设计智慧。
文音交响:寻赏鼓浪屿上的文明共生
实践队队员深入探索鼓浪屿文化,在博物馆与历史对话,在音乐厅领略艺术魅力。队员们以名人足迹、文教音乐为线索,串联起鼓浪屿独特的文化脉络。
走进博物馆,林语堂的生平展区映入眼帘。林语堂在鼓浪屿的求学经历,是他一生文化融合理念的起点。博物馆中的文物与史料,清晰地勾勒出林语堂在鼓浪屿的成长轨迹,也展现了这座“历史国际社区”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孕育杰出文化名人的独特魅力。
同时,墙上诸多熟悉或陌生的名人名字,也让人们对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实践队员在调研后表示,这段经历让她们深刻认识到鼓浪屿在文化传承与交流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她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走进钢琴博物馆,馆内珍藏丰富,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光彩夺目,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与最大立式钢琴彰显先辈制琴技艺,古老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及八个脚踏古钢琴承载往昔生活风貌。入口处的 “克莱门第” 古钢琴尤为瞩目,乃 19 世纪初著名钢琴家亲手打造,凸显鼓浪屿与世界音乐交流的前沿地位。
作为艺术交流舞台,音乐厅频繁举办各类音乐会,吸引众多音乐爱好者。这两处地点与其他的音乐场所一起,共同奏响音乐文化的核心乐章,成为鼓浪屿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和弦。
荫下叙事:岛民记忆里的国际社区
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实地调研进程中,实践队队员将与当地老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解码社区文化脉络的关键途径。
与当地老人深度访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队员们带着探寻鼓浪屿文化脉络的期待而来,渴望触摸到鼓浪屿历史的纹理。每聆听一个故事、一段回忆,都让大家意识到,鼓浪屿上的老人们是国际社区文化活的“档案库”,而自己有幸成为解码者,在访谈中逐步揭开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文化传承与交融的神秘面纱,使命感与探索欲在交流中愈发强烈。
在老人的忆述中,那些沉淀于岁月的记忆缓缓流淌:早年鼓浪屿作为开放交流节点,多元人群汇聚于此,侨居建筑里“西洋形制 + 闽南装饰”的独特融合,不仅是建筑技艺的交织,更映射出不同文化人群日常共处、生活交融的图景。从侨居时期多元文化初遇时的碰撞与调适,到当代社区在传承中延续文化共生脉络,老人的口述内容,成为还原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文化变迁轨迹的鲜活素材。
听着老人的忆述,队员们内心满是震撼与触动。那些建筑背后的文化交融故事,那些岁月沉淀的生活图景,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队员们深知,所有口述素材珍贵无比,自己不仅是倾听者,更是文化传承故事的记录者、传播者,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鼓浪屿这份独特的文化交融记忆,被更多人看见、铭记。
与老人访谈、梳理素材后,实践队员不仅明晰了鼓浪屿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轨迹,更以青年学术探索视角,为激活社区当代价值探索道路。从建筑符号背后的生活场景还原,到文化交融现实意义的挖掘,实践队试图搭建起“历史传承—学术研究—现实应用”的完整链条。让鼓浪屿的文化传承,不再局限于历史文本的复述,而是在学术调研的严谨推导与现实需求的呼应中,迸发新活力,为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提供可参考青年实践样本。

总结与感悟
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鼓浪屿,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名,赴一场文化传承之约,深入探究建筑、文化与社区的紧密关联,挖掘鼓浪屿的深层价值。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青年一代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青年应不忘初心,坚守文化传承的阵地;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事业,让鼓浪屿国际社区这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