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25年6月24日至27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陵光青野”实践队深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开展社会实践,近距离观察乡村环境治理与发展成果,探讨生态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和经验。
绿韵生金:文旅融合激活山水乡愁
实践队走进上陵村党员服务中心,与上陵村网格员陈百龄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展开了面对面的访谈。陈百龄介绍到,环境整治完成后,村里开始探索如何把生态资源变成推动发展的动力。上陵村与“闻山阅海”文旅公司合作,成立“稻香上陵”平台,推出农耕研学课程、乡村节庆活动和生态旅游项目,通过“生态+产业+文化”融合,让生态红利真正惠及村民。通过村企联合,合力开发“稻香上陵”项目,一方面助力上陵村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以“稻香”为IP,打造涵盖研学实践、休闲度假、康养旅居为一体的微度假美丽休闲乡村。
访谈过后,队员们实地走访了村里的主题研学基地、咖啡厅和民宿等地,深度了解该村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陈百龄介绍到,目前,稻香上陵正处于一期的空间建设阶段,以“山禾宿集”命名,打造以民宿集群为主,包含文化艺术、自然教育、休闲营地、品质餐饮、农创产品等新乡村、新消费、新生活的综合业态。二期正在改造阶段,以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及数字游民公社为主,实践有温度的美好乡村生活理念,打造有活力的未来乡村社区样本。队员们深刻地感悟到,生态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要真正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带来切实的获得感。
沃土育新:合力共治滋养幸福根系
在陈百龄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和田间小道走进村庄。盛夏时节,绿树成荫,稻田碧绿,远山映衬着焕然一新的村貌。队员们分组在村庄主干道、小广场、农田等地进行观察,记录村庄公共设施和生态产业的具体情况:道路两旁的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村里新修的农田水渠清澈见底,墙壁上随处可见绿色生活的宣传画。陈百龄介绍到,几年前的上陵村仍面临垃圾乱堆、土地闲置、村容杂乱等问题。近年来,通过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努力,村里建立了“问题发现—整改—反馈”的闭环治理机制,累计整治各类环境问题五百余项,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实地走访与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给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深刻理解了多元主体在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践路径。新修的排水渠让田间积水不再困扰农民,花木点缀的道路两旁显得生机盎然;生态环境改善之后,更多村民愿意返乡,加入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从环境治理到产业融合,上陵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近年来,上陵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在政府、企业和村民多方协同下,村庄从过去的“脏乱差”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到产业融合的全面提升,成为同安区生态振兴的样本。
走访结束后,队员们与村民进行了深度的交谈。由于村里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城里的孩子来到上陵村,在亲子共农活动中亲手插秧、体验收割,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珍惜土地、爱护自然。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提到,以前村里办旅游活动大家都觉得麻烦,“不如自己种田卖点粮”。可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瓜果蔬菜的销路更广了,很多村民也学会用手机卖货,“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大家都乐意支持。”还有返乡的年轻人,把村里的旧房改成小民宿,开设手工课,设计带有上陵特色的文创产品,用新的方式参与到生态乡村的建设中。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实践感悟: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队员们表示,通过实地调研,上陵村生态振兴的经验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需要政策引导、市场机制、文化认同和村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这些鲜活的案例不仅让他们理解了绿色生活方式的落地路径,也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积累了鲜活的案例。接下来,实践队将整理这次田野中获得的资料,继续深入开展实践,为乡村生态振兴贡献力量。
学生代表刘星烨分享了此次实践的感悟,她表示:“这次实践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增强了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结合的责任感。之后,希望自己可以进一步通过脚步丈量乡村,将青春之花继续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