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区位优势,组织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等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地考察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句为思想原点、行动指南和实践标尺,深入开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青少年抓起。”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7月30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云南分队——“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小学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千里奔赴:文化星火点亮滇西校园
自2016年起,厦门大学“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便扎根云南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八年间,一批批青年志愿者接续奋斗,以教育助力民族团结,用行动践行青春使命。今夏,实践队再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中心小学,以文化浸润童心。课程设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力求通过互动体验、实践探索和文化共创,引导儿童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瓦房中心小学民族学生占比57%,是多民族交融的典型缩影。但是由于日常互动场景有限,学校在跨民族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基于此,实践队精心设计了涵盖民族传说、节庆、服饰、舞蹈、音乐、饮食、非遗以及专题课程“茶马古道”在内的八大主题课程,旨在激发儿童创造力与文化认同。
文化为桥:八大主题构建民族教育全景图
"快看!我们小组的拼图完成啦"伴随着清脆的欢呼声,三个不同民族的孩子高高举起刚刚拼接完成的文化地图。在实践队精心设计的“民族拼图”破冰游戏,让不同民族的孩子在拼接地图时,自然发现了彼此文化的坐标。
在“传说万花筒”环节,当彝族学生讲述火把节英雄传说时,傣族女孩也讲述了“孔雀公主”的传说。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故事人物不同,但都传递着同样的勇气与智慧。在孩子们自发形成的"故事接龙"中,彝族火神、白族本主和汉族大禹共同谱写了新的团结史诗。当不同神话中的英雄在孩子们口中并肩作战时,文化认同已经悄然生根。
扎染工坊中,各族学生共同体验白族非遗,围坐在染缸旁一起揉搓白布。"老师,我的布上出现了蝴蝶花纹!""我的像一朵云!"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偶然形成的多样纹理让所有孩子都惊喜不已,这种无需语言的默契,让文化传承变得自然而然。正如授课老师所说:“重要的不是刻意区分纹样属于哪个民族,而是让孩子们在共同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最打动人心的时刻出现在“穿在身上的博物馆”环节,当哈萨克族的羊角纹、傣族的孔雀羽、彝族的火焰纹、汉族的云雷纹共同构成了一件象征民族团结的"霓裳羽衣"时,一位同学突然说:"这些花纹连在一起,就像我们手拉着手。"这些纯真的话语,道出了文化交融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谛。正如老师所说:"孩子们用最单纯的方式告诉我们,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区分你我,而在于发现彼此之间的美好与共鸣。不是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民族文化,而是孩子们用最本真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模样。"
此次夏令营既是一次民族文化的交流之旅,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心灵对话。这些生动的瞬间,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真实的写照。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未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将以专业素养与青春热忱,与民族地区师生携手共绘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