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区位优势,组织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等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地考察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句为思想原点、行动指南和实践标尺,深入开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7月25日,为深刻领会这一工作要求,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新疆分队——“厦昌连心·铸梦同行”实践队,由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奕、辅导员黄诗玲带队,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嘉顺社区开展调研学习。

同堂共学:山海共上铸牢课
嘉顺社区党委书记苏红娟为实践队作了“深化党建引领互嵌式社区建设,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党课。嘉顺社区创新推行各民族“嵌入式”居住模式,打破分隔、促进日常交流,通过设立“党员中心户”亮身份、作表率,并常态化评选“示范楼栋”、“和谐家庭”,弘扬邻里互助新风,共建石榴籽家园。同时,社区依托党校资源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组建宣讲团深入群众宣传,强化思想认同与文化交融。此外,社区充分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及“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精心组织“邻里百家宴”“邻里趣味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有效增强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

在苏红娟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访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并与部分居民作了访谈交流。通过调研,队员们发现,嘉顺社区摒弃传统“管理思维”,创新“服务营销理念”,将社区各族居民视为服务对象深化基层治理,与物业、商户、医院等建立平等协作、目标同向的伙伴关系,通过多元协作、各展所长,实现了居民、服务机构与社区的多方共赢。




通过这堂身临基层一线的生动党课,实践师生深刻认识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紧密联系服务群众,是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筑牢伟大复兴社会根基的关键所在。
以茶为媒:跨越八千里的约会
25日下午,嘉顺社区睦邻会客厅内茶香四溢,实践队与社区联合举办“福昌茶香润邻里·老少同乐共温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社区各族居民、援疆干部、社区工作者及实践队师生在冬不拉乐曲与欢快共舞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八千里的闽疆文化对话。

实践队以福建特色“茶”文化为媒介,架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桥。队员们现场展示、讲解了大红袍、茉莉花茶、铁观音等福建特色茶叶的历史与冲泡艺术,传递闽茶的温润;社区居民则演示地道新疆奶茶的熬制技艺,展现疆奶的醇厚。闽昌两地居民在品茗交流中感受差异之美,体味多元文化魅力。“茶让八千里的距离消失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感慨道出了文化作为情感纽带的力量。本场文化交流活动在各族群众合唱闽南经典《爱拼才会赢》中达到高潮,引发全场共鸣。这首承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财富的歌曲,唱响了“敢拼敢赢”的奋进力量。








实践队以一杯茶水的温度融化地域的冰雪,以一杯奶茶的醇厚凝聚民族的情感。在茶与奶的交融中,见证福建的清雅与新疆的炽烈共同谱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诗篇。这一次成功的文化融合实践,让福建的茶香跨越山海,在新疆昌吉的社区里氤氲出团结交融的芬芳。

山海不为远,心路总相连。从东南沿海的“近邻”温度到西北边疆的“石榴籽”情怀,这次跨越千里的对话,不仅让实践队员收获了宝贵的基层经验,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在嘉顺社区感受到的民族团结精神带回鹭岛,化作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投身强国建设伟业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据悉,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还将继续赴云南、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等地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