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群学·共铸丨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赴云南开展调研活动

2025年07月26日  点击:[]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区位优势,组织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等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地考察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句为思想原点、行动指南和实践标尺,深入开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云南省作为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自治地方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与多民族交错杂居的社会生态,既构成了国家治理与民族工作的独特场域,也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6月17—26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云南分队——“晋舞门”实践队,前往普洱景迈山世界遗产地、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圆梦社区及六郎城村开展调研活动。实践队由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李晋副教授指导,由人类学系6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发挥人类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围绕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议题,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建引领下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实现经济共同发展、社会共同繁荣的具体方式,探索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实践。

实践队员在景迈山芒景村

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茶旅融合促进各民族文化共生与经济共荣

6月17-19日,实践队前往景迈山开展调研。世界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地处普洱、西双版纳与缅甸的交界处,是全球首个茶主题的世界遗产。千百年来,世居于此的傣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依托“林下茶”的种植智慧,形成了林茶共生、民族共荣的人文生境。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师生一行参观了景迈大寨及古茶林、糯干古寨、芒景上寨、翁基古寨等位于遗产核心区的村寨。盛夏的古茶林在氤氲水汽中苍翠欲滴,茶香扑鼻。掩映在群山中的村寨围绕寨心沿地势错落布局,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

实践队员参观景迈山古茶林

景迈山的“民族共荣”并非自然天成,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工作密不可分。通过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布朗族末代头人之子苏国文先生的深度访谈,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景迈山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1951年,苏国文之父苏里亚在进京献茶归来后,与当地各民族代表48人在普洱红场召开民族团结盟誓大会,书写下“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这一铮铮誓言跨越时空,成为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和凝聚当地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践队员在苏国文先生家中合影留念

改革开放后,在地方党组织的带领下,傣族和布朗族重新整合了各自略有分化的茶祖叙事,创造性地提出“共吃一碗团结饭”的茶叶经济合作机制。这一机制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合作,上升为党建引领下民族关系调适、文化共识重构与利益共同体塑造的成功范例。如今,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精准定位自身在茶旅产业链中的“生态位”,守望相助,共同探索出一条依托世界遗产价值、融合多元民族文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发展新路,生动诠释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以及基层党组织在促进文化共生与经济共荣中的关键枢纽作用。

实践队员在景迈山糯干古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

二、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与共同富裕

6月20-23日,实践队员抵达红河州元阳县,展开在哈尼梯田的调研工作。哈尼梯田在201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世代耕耘的农耕文明瑰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下,元阳县以哈尼梯田为平台,通过产业振兴、文化赋能、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实践队员访谈哈尼梯田管委会徐主任

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元阳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引,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哈尼梯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组成的四素同构模式是当地世居民族生态智慧的千年结晶,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下,当地政府借助梯田的生态特点,推动“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让亩产值从不足2000元提升到1.1万元,促使5万多农户受益。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民族地区的鲜活体现。

在产业振兴方面,政府角色从“输血式”帮扶转向强化“造血”功能,大力扶持地方百姓创业。哈尼族青年马春生是万千创业者中的一员,2008年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马春生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在基层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从一家小小的农家乐起步,逐步发展成集民宿、餐饮、梯田红米销售于一体的“小马哥乡村旅游农业发展合作社”,打造出涵盖民宿、餐饮和梯田红米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孵化站。合作社吸纳了周边村寨200余户成员,持续回引在外青年返乡创业8人、大学生1人,间接带动群众150余人次从农文旅产业中获益。他还成立了梯田红米加工厂,扩大梯田红米销售渠道,与周边村寨80余户农户达成长期收购关系,并雇用8名村民在民宿周边的梯田区域清沟灌水,通过这种梯田保护维护受益机制实现了保护梯田和带动增收的双赢。

在文化赋能方面,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富载体。实践队员通过箐口村国家级非遗“苦扎扎”传承人李在利老师了解到,“苦扎扎”、“昂玛突”、蘑菇房民居等哈尼族传统文化近年得到国家大力保护,并成为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的纽带。哈尼梯田的实践深刻表明,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在共同守护生态家园、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与协作中,能够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边疆地区依托世界级文化遗产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实践队员访谈箐口村“苦扎扎”非遗传承人李在利

三、广南易地搬迁圆梦社区:群众“搬”出新生活 多民族共筑幸福梦

6月24日,实践队员抵达文山州广南县圆梦社区。圆梦社区成立于2019年7月,是文山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里汇集了来自18个乡镇的1596户8043人,脱贫户占比超过八成,居民涵盖壮、汉、苗、瑶、彝等10个民族。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根本途径,易地搬迁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与边疆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当地政府加快建设安置社区,致力于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推动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践队员参观广南圆梦社区

在社区主任侯仲萍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党群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室、“微菜园”等地,实地了解社区治理、民族团结与脱贫成果。侯仲萍介绍,就业是生命线,社区党支部积极作为,依托产业园区引进企业,创新打造“楼上安居、楼下就业”模式,实现了近90%的在地就业率,并通过“微菜园”、生猪代养、“地摊经济”等多元化手段拓宽增收渠道,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的关键举措在于将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禁毒防艾”宣讲、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组织多民族参与的广场舞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有意识、有规划地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环境,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与凝聚力。社区在2023年获评“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集体”是对其工作的充分肯定。

实践队员参观圆梦社区妇女儿童活动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圆梦社区的建设经验正是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具体回应和生动实践。通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人”的融合、“产”的发展与“居”的优化,圆梦社区不仅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探索出一条边疆地区现代化治理的本土路径,成为折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的生动窗口。

实践队员走访圆梦社区

四、文山广南县六郎城村:产业振兴驱动民族交融 共绘团结发展同心圆

位于喀斯特地貌区的六郎城村,聚居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面对传统农业发展受限的困境,在村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头作用下,该村抓住乡村振兴机遇,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南铁皮石斛”为核心,创新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之路。

实践队员了解六郎城村石斛产业发展过程

十年来,六郎城村整合了1219亩闲置的林地发展仿野生石斛种植,并通过建立“石斛康养”产业链,改变了过去分散的个体经济模式。各族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景区服务、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深度嵌入到产业链条中,形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联结局面。一体化的石斛产业创造了142个稳定岗位,带动42户商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90户入股村民获得分红108万元。这一稳固的经济共同体,不仅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物质获得感和对村庄的归属感,更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与利益共享中,为各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互动平台。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六郎城村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巧妙地将壮族传说、道家康养理念融入石斛文化,成功打造“六郎城·仙草秘境”文化IP。这一文化创新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使当地成为吸引游客的云南康养胜地,更通过赋予地方特色产品以共享的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了村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边疆村落的具体化、形象化建设。“六郎城样本”深刻启示我们,边疆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在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下,能够同时驱动经济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的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命题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为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产业兴、民族融、边疆固”的实证经验。

六郎村在乡村振兴中将“铁皮石斛”与“康养”结合打造的IP产业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师生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志材料以及口述史等一手资料,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载体和感知形式,切身感受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团队的实践成果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边疆高质量发展的切实展现,为防止规模化返贫、构建互嵌式社会提供了经验范例,同时也拓宽了对边疆治理中文化认同的理解,对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多维启发作用。

据悉,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还将继续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等地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