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厦门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研习班第四次理论教学课在庄汉水楼101教室举行。本次理论学习邀请到社会与人类学院党委委员、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蓝达居副教授为同学们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之“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专题的讲座。社会与人类学院党委副书记、研习班班主任毛毛,研习班全体学员及石榴籽骨干培训班成员参与本次学习。

课程伊始,蓝达居首先带领同学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他提到,中华民族并非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不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简单叠加。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下,中华大地上的各类人群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共同体认同的整体。从古代民族交融,到近代全民抵御侵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
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时,蓝达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本质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是对其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体现最高认同与使命感。他以民族共创历史为例,说明发展中自然与政治相互交织,“四个与共”理念不断深化。
谈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蓝达居着重讲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融合”有着深刻的认识,要实现民族融合,政治统一是必要条件,人心相通是关键因素,建设真正的共同体是核心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道路。

通过本次理论学习,同学们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在心中种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将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