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XMU社工学社 | 读书会回顾:共探邻里规划与可持续社区的未来

2025年04月15日  点击:[]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议题。本学期初,厦门大学社会工作学社(以下简称“社工学社”)以《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与全球可持续性》为指南针,通过三场深度共读,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邻里的意义、规划与未来,试图解码可持续社区的发展秘诀。

第一场:邻里的多重面貌

第一次读书会围绕“《塑造邻里》的第一章——定位与原则”展开。2024级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吴磊以“邻里”这一关键词为切入点,引导大家围绕“邻里”的定义和记忆展开讨论,进而引出本次分享的主题——可持续邻里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在互动中,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有人认为“邻里”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场域或空间;有人将其视为一种系统,强调人的主体性;也有人关注邻里中的冲突与无序状态。为了更好地理解邻里的重塑实践,师生们还共同探讨了“生态花园”的案例,展示了多领域联合下共建共治共享的可能性。社工学社指导教师卢玮副教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邻里塑造设计中,技术革新、政策与制度管辖、私有化和社区自治等因素,哪些应该被纳入可持续原则?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二场:从规划到实践

第二场读书会由2023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侯好雪主讲,她围绕第二、三、四章的内容就邻里规划的过程、满足地方需求以及同自然系统打交道进行了分享。邻里规划究竟是谁的过程?是社区主导、投资者主导,还是地方当局主导?以麓湖社区为例,生动呈现了一个以投资者为主导的邻里规划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她以学校三家村区域的规划为案例,介绍了邻里规划的七个阶段。引导大家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游客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共同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大家还就一系列有关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与邻里规划方法的异同展开了讨论,并共同探讨了从不同角度开展的可持续社区营造案例,进一步丰富了对可持续社区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场:物质开发与社区未来

第三场读书会由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谢梦娇同学领读,她从密度、形式、混合利用与社区等角度,带领大家一起探讨了第五章、第六章有关邻里设计和邻里清单的内容。借助邻里清单,谢梦娇同学带领大家共学如何制定社区规划,并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的城市设计理念为例,向大家介绍了邻里开发的框架。谢梦娇同学还分享了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到“自然之城”的转型历程,展示了社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美好愿景。最后,她以地方交易系统LETS(基于互信和互助,社区成员以自身技能、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易)为切入点,引发了大家对社区信任和社会资本建设的深入思考。

这三场读书会印证了《塑造邻里》中的核心命题:邻里既是抵抗全球性危机的微观实验室,亦是培育地方性智慧的永续苗圃。那些关于密度规划、混合利用的学术探讨,终将沉淀为“让邻里生活圈呼吸”的实践智慧。

如果你也对社区与可持续发展充满兴趣,欢迎加入社工学社下一期以帕特南《独自打保龄》为主题的读书会!在这里,师生们将继续探讨社区的力量、社会资本的构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期待你的加入!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