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关于举办“宝太杯”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预通知

2025年04月29日  点击:[]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贺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根据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相关创新大赛等文件要求,持续激发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学校举办“宝太杯”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现将有关事项通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创新盛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选拔优秀作品,推荐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省赛、国赛。

三、组织机构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研究生、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学生工作部(处)、科技处、社科处、校团委、校友总会秘书处、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负责人,负责大赛统筹指导、组织实施工作。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由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负责项目评审等工作。

大赛组织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工作组设在教务处,组长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航空航天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担任,具体负责大赛的组织执行、宣传推广、沟通协调、推进落实、评审推荐、培训辅导等工作。

本届校赛由航空航天学院承办。

四、参赛项目要求

我校可参加的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创业组、研究生创意组、研究生创业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与产业命题赛道。本次校赛设置主赛道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暂不设置产业命题赛道(产业命题赛道项目遴选将根据国赛文件另行通知),参赛要求如下:

1.鼓励各类原创、具有科技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参赛;鼓励教师和符合条件的校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共同创新创业;鼓励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组队参赛;鼓励依托国际交流平台邀请国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赛。

2.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3.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4.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国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5.报名“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在参赛期间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6.参赛对象为我校在校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毕业五年内的校友。国际参赛项目负责人可以为本校外国留学生、海外校友、国外合作高校师生。校友不能参加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5月1日及以后出生)。

7.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五、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请参赛团队在5月9日中午12:00前向大赛工作组邮箱(ngdg123456@163.com)提交商业计划书、网评PPT、项目报名信息表(附件1)、一分钟介绍视频(可选)等材料,邮件与文件命名规则为:参赛组别+项目名称。在2025国赛文件发布后,参赛团队需按国赛文件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

2.网络评审。5月中旬,学校将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参加决赛项目。

3.现场决赛。5月下旬,进入决赛的项目进行路演,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

六、大赛奖励

1.奖项设置

奖项设置原则上按校赛高教主赛道设金奖20项(含复活赛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设金奖10项(含复活赛项目),银奖、铜奖及其他赛道奖项另定。

省赛和国赛奖项设置以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通知为准。

2.奖励政策

学校奖励政策详见附件2《厦门大学“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与激励办法(试行)》。

七、培训安排

为提高大赛参赛项目质量,学校将开设参赛项目培训讲座,讲解备赛要点,请有意愿参赛的项目参加。

时间:2025年4月30日晚19:00

腾讯会议:784-507-142

八、其他事项

1.因2025年国赛通知未发出,本通知中参赛条件限制暂参考2024年国赛通知,2025年国赛通知发出后,以2025年国赛通知要求为准。

大赛咨询QQ群:914458637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