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青年学者成长沙龙 第10期回顾丨跨国药“才”的悬浮: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中美高技术人才流动

2025年10月08日  点击:[]

2025年9月29日中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青年学者成长沙龙系列讲座第十期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302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社会与人类学院游姝楠助理教授,分享主题为“跨国药‘才’的悬浮: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中美高技术人才流动”。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李晋副教授主持活动,张亚辉教授参与对谈。本次讲座吸引了约80名来自不同院系与学科背景的师生到场参加。

游姝楠老师从一位中国生物科技移民的生命故事引入,揭示了全球创新体系中高技术人才所面临的“价值断裂”困境——他们常处于价值、道德、权力与身份的“悬浮”状态。基于对高科技移民研究的系统梳理,游老师提出了三个核心研究问题:何种结构性力量形塑了中国高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图景?他们如何在中美制度与机会结构中做出差异化的流动决策?这种流动如何同时重构中国的创新发展与个体生命历程?基于18个月的跨国民族志调查,游老师指出:全球产业链的等级结构、种族化的劳动分工、外包体系以及中国的国家战略,共同形塑了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格局。在此背景下,“策略性回流”成为高科技人才突破职业瓶颈、实现身份转变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多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才回国,不仅推动了本土科研标准建设,也促进了更深度的跨国创新共同体的形成。而在地缘政治格局剧变的当下,这种流动也呈现出更为多极化的全球布局。该研究不仅在经验层面拓展了对中国高技术移民流动逻辑的理解,也在理论层面突破了原有分析框架,搭建起劳工研究与科学技术研究之间的理论桥梁,为理解全球知识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与谈环节,张亚辉老师围绕讲座核心议题展开了进一步延伸。他首先指出,早期高科技人才流动的动机相对单纯,而在逆全球化和全球化并存与保守主义回潮的当下,高科技人才的生命政治策略变得更为复杂。其次,他强调应理解自然科学和制药工业运行的基础逻辑,科研活动本身即内含“流水线”属性,不宜过度浪漫化“科学家”的角色。同时,他也对“资本”的角色提出了辩证的看法,医学研发本身受限于科研能力,而资本的参与在一定情况下推动了研发和公共健康的改善。最后,他提醒需要区分“科技民族主义”与“科技国家主义”,二者之间的张力恰是理解当代人才流动的关键。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不同代际的高科技移民差异、理工科与社会科学背景人才回流逻辑差异、科技行业与学术界回流的区别与联系、逆全球化浪潮对年轻一代留学选择的影响,以及人才环流背后知识、技术与资本是否同步流动等问题,与游老师积极展开交流。本次讲座不仅呈现了高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复杂图景,也展现了人类学研究如何从具体生命经验切入宏大结构,以回应当下的流动性与全球化现实,深化我们对社会流动与历史进程的理解。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敬请期待后续青年学术沙龙系列讲座!

撰稿、摄影:梁芷馨

编辑:徐榕榕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