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中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青年学者成长沙龙系列讲座第九期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302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社会与人类学院赵思聪助理教授,分享主题为“从‘音乐的物质性’说开去:数字实践与文化社会学的再思考”。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李晋副教授主持活动,社会学系刘子曦教授参与对谈,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参与点评交流。本次讲座吸引了80多名来自不同院系与学科背景的师生报名参与。

赵思聪老师的研究关注以音乐为典型的文化对象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存在方式,在回顾了音乐和物质性之间的漫长历史关系后,研究以“跨行动”( transaction )为核心理论框架,通过对中国独立音乐爱好者的深度访谈与数字民族志观察,提出两项研究发现:一是歌单与数字音乐的“物化”,二是反思性的算法互动。在此基础上,赵老师进一步主张从音乐的物质性出发,超越去物质化的数字叙事,并为文化社会学提供一种过程性方法工具。他强调,音乐不仅可作为研究案例,更是观察社会的窗口。最后,他倡议实现从“sociology of music”到“sociology with music”的视角转变,让音乐不再只是被解释的对象,而是成为重新感知社会节奏、捕捉关系生成现场与再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媒介。


在讨论环节中,与谈人刘子曦老师首先肯定了该研究对与微观材料的灵巧处理和流畅的写作思路,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从时间、空间、场所等维度进一步结构化地探讨物质性,从中观层面切入来增强理论与经验现象的衔接,以及从“内在世界主观化”的角度深入挖掘音乐与主体性的联系。李晋老师则从人类学近年来关注的声音研究出发,拓展出背后三个重要的理论转向,以此与赵老师的研究展开对话。他还建议将研究置于社会经济变迁的背景下,关注流媒体平台作为新技术在中国语境的特殊性,从而推动更具创新性的研究进展。


讲座尾声阶段,邓燕华院长对本次沙龙中热烈的讨论氛围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跨学科交流。她特别指出,对类似音乐等日常事物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微观实践的研究,正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优势领域,并鼓励青年学者继续关注贴近生活、富有情感与文化深度的研究主题。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敬请期待后续青年学术沙龙系列讲座!
撰稿:梁芷馨
摄影:梁芷馨
编辑:徐榕榕 何静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