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至善大讲堂 第153讲回顾| “‘手慢无’效应:激励资源不足条件下的政策试点功能”讲座顺利举办

2025年09月12日  点击:[]

2025年9月6日晚,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坛第153讲于海韵园行政楼A栋103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手慢无’效应:激励资源不足条件下的政策试点功能”,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梅赐琪教授主讲。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社会与人类学院刘子曦教授、李晋副教授等师生参与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内容回顾

讲座伊始,梅赐琪教授以《小马过河》的故事为例,引导在场听众思考政策试点可能产生的多样结果,并系统回顾了有关政策试点行动的三种主要话语体系。他指出,无论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型话语,还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型话语,抑或是横向传播的政策扩散话语,皆忽视了对政策试点本身功能的深入讨论,并随即提出“作为中国公共政策重要特征的政策试点,究竟具备何种功能?”这一问题。针对该问题,梅赐琪教授通过分析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推演,总结出政策试点的三项功能,分别为:微观层面作为政策参数调整工具、宏观层面用于突破制度环境约束,以及中观层面具备管理功能。他强调,政策试点的管理功能在现有研究中常被忽略,但极具现实意义。同时,他还指出,充足的激励资源虽是政策试点发挥管理功能的重要前提,但在激励不足的现实情境下,该功能依旧存在。

在上述理论分析后,梅教授进一步依托其田野调查所获的实证材料,揭示了在激励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政策试点管理功能的具体运作机制。他指出,面对激励资源不足的情况,地方基层组织普遍存在集体“躺平”的默契心态。政策试点带来的有限资源可以扰动组织环境,打破“躺平”均衡,制造“手慢无”压力,同时激发差异化创新。然而,在激励资源受限的条件下,政策试点的管理功能可能难以长期维持。最后,梅赐琪教授总结强调,政策试点的核心功能或许更侧重于组织管理维度,即通过调动和激活组织内部活力,为创新迭代提供可能。

交流与讨论

在现场交流环节,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的三名同学分别就政策试点的问责议题、风险后果以及资源创造等方面向梅赐琪教授提问。梅教授指出,问责逻辑往往难以实现管理效果;面对试点风险,政府组织应当发挥稳定器作用;而政策试点中的资源创造问题则需要更加细致地考察。讲座最后,邓燕华教授为梅赐琪教授颁发“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此次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杨棪昌

摄影:吴宇新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