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中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青年学者成长沙龙系列讲座第七期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302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社会与人类学院罗思雨助理教授,分享主题为“法律之外,权利之中?——非正规移民的不可遣返性与人权悖论”,刘子曦教授主持活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雯助理教授参与对谈,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社会学系常青松副教授、社会工作系卢玮副教授等老师参与点评交流。

罗思雨老师的研究界定了非正规移民概念,强调多数"非法移民"并非完全非法,聚焦1990-2000年代初非正规入英的中国移民群体,解析其无合法身份下的长期居留策略。研究发现该群体通过居住政府福利房、领取福利金、子女入公立学校并定期向移民局报告来避免遣返;政府虽偶有拘押行为,但遣返率极低,形成“不可遣返性”常态(欧盟2010-2019年平均遣返率仅34%)。该现象从主体与结构双维度解析:在主体维度,基于移民及社区的抵抗行为,现有经济角度、政治模式与道德义务三方面解释——经济角度强调廉价劳动力有益发达国家经济且非法移民愿接受苛刻条件;政治模式揭示受益雇主游说开放移民政策导致成本转嫁社会弱势群体;道德义务明确东道国对参与国家建设的移民负有道德义务。三者均存缺陷:经济理由下行期乏力,政治模式简化政府角色,道德义务实践削弱移民权利。在结构维度,人权法形成双重约束:既约束具体遣返行为,又不挑战遣返制度根基。此矛盾最终导致了理论可遣返/实际未遣返的"人权悖论":国际人权法要求保障所有人基本权利(无论身份)使个体免遣返获生活保障,但主权原则与现代民族主义促使民族国家持续削弱对非正规移民的保护。

在讨论环节中,谢雯老师首先探讨英国特有的法律结构对该现象的潜在影响,继而分析行政力量强化是否可能减少不可遣返移民现象,最后建议拓展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其他师生分别聚焦五个维度:种族/国籍因素如何影响抗争网络的差异性建构、国际关系与生物技术的交互作用、社会福利政策的调节机制、移民健康问题的特殊关注。




讲座尾声阶段,邓燕华院长立足不同学科方法论特质,指出每个学科均具备自身认可的协作要求与研究范式:例如历史学注重叙述性传统,社会学强调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机制性解释;而在生成式AI技术井喷的时代背景下,这便要求我们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研究一定要夯实方法论的根基。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敬请期待后续青年学术沙龙系列讲座!
撰稿:谢佳乐
摄影:谢佳乐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