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至善大讲堂 第140讲回顾| “基层社区治理的‘变易’和‘不易’”讲座顺利举办

2025年06月15日  点击:[]

2025年6月10日下午,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40讲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103室举行。本次讲座以“基层社区治理的‘变易’和‘不易’”为主题,由复旦大学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东辉教授主讲,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胡荣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顾东辉教授以《易经》“变易、简易、不易”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点,引出基层治理需在变化中把握核心规律的观点。他指出,基层社区具有政府与民间的双重特征,但存在“区而不社”的困境,而在基层治理上又会陷入“串百家门”理想职能与行政事务繁重的实践矛盾,需在政府事务与居民自治间实现动态平衡。

“变易”议题中,顾东辉教授将基层社区治理事务分为政府任务、个人私务、集体事务三大类,并以浦东新区停车位改造、上海老伙伴计划等案例,结合议题的多方结果(有利/有害/无利害)阐释了相应的策略导向(合作/竞争/放任)。他特别强调,治理者需优先聚焦顶天、立地、切肤和紧要之事等首推议题,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困境。同时,要从“谁视为问题”“判断标准”“如何测量”多维审视社区治理议题,避免将现象直接等同于问题。

随后,在把握基层治理的核心要素基础上,顾东辉教授提出了治理中的“不易”框架:在主体关系上,需要明确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伙伴关系",强调从"主导-被动"模式转向协同治理;在问题维度上,兼顾外显问题(如设施缺失)与内在问题(如居民归属感匮乏);在伦理目标上,需要融合“把握当代、不忘本来、借鉴外来”的治理伦理,坚持纾解问题、助力成长和促进公正的目标;在治理过程方面,顾东辉教授以诊疗流程相类比,指出治理流程始终遵循“关系建立-需求评估-方案制定-细化推进-评估总结”的闭环逻辑,强调需求评估中因果分析的重要性。此外,他还从“不易”的治理素养角度提出基层社区治理工作者需明确职责使命,注重动态增能,提升多方面能力并实现跨域融通。

在互动环节,顾教授以烧香计时和卖鞋亏损等谜题与师生探讨了基层治理中的创新思维,指出基层治理需突破既有框架和线性思维。最后,胡荣教授为顾东辉教授颁发“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本次讲座以传统智慧观照现代治理,结合丰富的案例,为探索基层社区治理路径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撰稿:黄沁

摄影:李武呈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