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下午,南强群学讲坛第120讲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104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发端及其异同——兼及学科史和民族共同体议题”,由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可主讲,我院助理教授徐榕榕主持。
讲座开篇,范可教授提出了两个学术史的关键问题: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有何异同?二者发端是否都来自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兴起?他指出,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回到学科的多源发端。人类学史的书写以英美为主轴,忽视了其他国家和语言在学科发端中的位置,特别是具有悠久田野实践的德国民族学。
范可教授首先讨论了民族志、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接着介绍了德国民族学的起源及其特殊性,并着重详述其围绕民族学博物馆这一“细胞核”发展起来的过程。他指出,德国民族学是德意志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通过对德国民族学史的梳理,范可教授强调,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端具有多源性,并非必然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有因果或者共生关系。
随后,范可教授将学科史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讨论了民族学对德国民族认同起到的重要塑造作用,并由此阐发对当代人类学、民族学在推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做出贡献的思考与展望。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围绕“为何近年德国人类学学术史受到全世界关注”“民族学博物馆在当代的发展空间”以及“人类学如何反思自身与殖民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踊跃提问,范可教授对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他鼓励师生们关注人类学多源性的学术史,探索英美人类学叙事框架之外的方向,并将其运用到当代学科问题的讨论中。
活动最后,徐榕榕助理教授向范可教授敬赠“南强群学论坛”纪念牌。
撰稿:徐榕榕
摄影:姚舜禹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