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24讲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103室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是“AI时代的智力物替、主体重塑与结构转型”,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宁主讲。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副院长冯文晖、社会学系主任黄晓星等老师,以及来自兄弟院系的众多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讲座由社会与人类学院胡荣教授主持。
讲座开篇,王宁教授提出了一个“结构—物质—能动”三角联动的分析框架,旨在重构吉登斯的结构与能动的关系理论框架,将物质(包括技术物)纳入其中,以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智力物替、主体重塑和社会结构转型。王老师指出,传统社会学理论预设技术无法替代人的智力,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生打破了这个预设,因此需要对技术社会学的底层逻辑进行重构。
王宁教授详细阐述了技术替代人类能力的历史进程,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体力物替到计算机时代的智力物替,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人的部分主体性转移到机器(硬件+软件),人工智能成为了一个压缩的社会体,对个体进行赋能。
在分析人工智能与结构的关系时,王宁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作为物质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社会结构的联动。他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及其结构中的影响,包括生产结构、职业结构、权力结构、再分配结构、社会互动结构和社会情感结构的重组。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围绕“人的知识是否会被AI完全替代”“AI的物质性”“AI带来的社会分层”等问题踊跃提问,王宁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他认为,对数字和人工智能革命的社会学分析,需要新的范式,借助“结构-物质-能动三角联动”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革命如何导致能动和结构的变化。
活动最后,胡荣教授为王宁教授颁发“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

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角,更激发了跨学科对话的热情,为探索AI时代的社会治理与人文价值注入了新动能。
据悉,为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建设,厦门大学设立“至善大讲堂”,邀请国内外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论坛等活动。

撰稿:苏润原
编辑:何静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