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教学动态

“开放人类学”——人类学本科专业宣讲会回顾

2025年04月16日  点击:[]


4月11日下午,社会与人类学院“开放人类学”人类学本科专业宣讲会在海韵园行政楼A栋103会议室顺利举行。我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老师们及2024级大一新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龚浩群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基本情况。她谈到,厦门大学是国内首个设立人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厦大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以四分支学科架构和田野调查实践教学为核心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学术深度与实践趣味,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理解力,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追溯人类文明脉络,助力社会发展。毕业生在境外升学、文化事业、跨国企业等领域表现突出。学习人类学,就是要将大千世界当作自己的田野,在观察、思考和行动中积极塑造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类学是一门让人终身受益的学问。

王利兵老师以《海蕴共生:人类学的生命答案》为题,探讨人类学如何贡献于生命力的增长。王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海南岛做田野调查时倾听到的生命叙事。当地渔民去较远海域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捕鱼,尽管历经生死,但他们总能坦然地面对危机和不确定性;在台风“摩羯”登陆点,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毁坏,但当地人还是带着笑、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通过这些故事,王老师告诉大家,从海洋视角观察人类社会,会让大家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领略到生活在海岛社会的人们更勇敢,更看重爱和责任。人类学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得到对生活的,并最思考终指向对普遍性生命议题的思考。

葛荣玲老师以《人类学成为你的旅游搭子:看世界、看自己》为题,讲述了自己是怎么走上探索旅游人类学的道路的,以及人类学带给她的一些影响,让她站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她说旅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旅行要带一个搭子,那就是人类学。有研究发现Z时代爱旅行,并且重视追寻“意义感”,Z世代旅行行为已经从单纯的观光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与自我探索。原子化的青年一代勇于独自踏上旅程,带上人类学这个搭子去远方,远方就会成为一种方法。在去远方的过程中学会看世界,也学会看自己。行走的田野工作者会在文化解码中完成自己的成长,诗与远方可兼得。

龚浩群老师的发言主题是《在全球中国时代,人类学能做什么》。龚老师分享了自己2018年10月在曼谷参加泰国中华总商会月会时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当时的泰国商业精英如何看待中美贸易竞争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期待。龚老师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需要更多的学子通过学习人类学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人类学专业训练能够让大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大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培养大家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以及学习和融汇多元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未来的全球中国时代,人类学学子将在跨文化交流的广阔天地里大有可为。

最后,张志培老师以《诗意人类学:兼谈人类学的启迪》为题,阐述了人类学的当代价值。张老师认为大学之道在于引领同学们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人类学就是一个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平台。人类学是一门浪漫的学科,它没有具体的学科边界、潜在的预设,通过人类学可以理解别人所理解的世界,超越实证主义的局限性,体验、感知别人的生活。人类学的用处就在于:让人们拥有超越当下的想象,想象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张老师还以人类学家开展的失踪人口研究为例,展示人类学如何将学科的温度注入公共领域,发现的不仅是社会机制的裂缝,更是那些被遗忘的生命诗篇。

在交流环节,黄泓鸣提问人类学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葛老师指出,急于短期解决问题易引发新矛盾,人类学通过长时段田野调查梳理事件脉络,以长期主义视角寻找更适宜的解决路径。虞行之则追问完全代入他者视角是否会丧失快乐,龚老师回应人类学不回避现实困顿,但通过理解不同文化中普通人的生命韧性,能感知更多通向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熊瑜询问如何培养对他者的关怀,龚老师强调“自我”内含社会建构的“他性”,理解他者亦是认识自我;葛老师补充田野调查能推动学生突破社交屏障,在建立信任中汲取生命能量。

在持续两个半小时的热烈交流中,大家知道了人类学既是解码文化基因的显微镜,又是观测文明进程的望远镜;既能解剖社会结构的冰冷数据,也能触摸生命温度的诗性智慧。人类学的学科价值在于它不是水晶球,而是多棱镜——它不能预测未来,但能让人们在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时,始终保持思想的弹性与心灵的透亮。在这个确定性消融的时代,或许正是人类学"理解他者,观照自身"的学科本质,使其成为照亮文明迷雾的珍贵火种。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电子邮件:ssa@xmu.edu.cn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1号厦门大学海韵园行政楼A栋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